藏书架 登录注册
青春校园 > 百工匠心简介 > 百工匠心最新目录

第310章 皇家气派

    宣德以后复烧蓝釉,有两类重要品种。一类就是这种深沉的蓝色,叫宝石蓝。另外他发明一类蓝釉,叫雪花蓝,非常富于诗意,学名叫“洒蓝“。从工艺上讲,它的釉不是沾上去的,也不是浇上去的,是用管吹上去的,所以又叫“吹青“。洒蓝实际上是蓝釉的一个变体,它追求颜色的一个变化,追求层次的一个变化。

    我在很早以前碰见过一个洒蓝的胆式瓶,但口部破了,被店主慢慢用油石给磨得非常平。我当时就觉得一个残器,买了不是很舒服,但是完整器又非常贵,又买不起。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把这个瓶子买了,搁在我的书架上,一搁十几年。我慢慢体会出来一个乐趣。收藏当中,任何人都特别愿意追求一种完美,东西必须完美漂亮。但历史沧桑,不可能历史上所有东西都能完美地保留到今天,遇到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危及瓷器本身。今天能看到一件残器,其实也是一种幸运。

    完美本身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但你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件易事,很困难。陶渊明弃官归田,他追求的是主观的一种完美。他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愿意过一种农民的生活,他追求精神上的一种完美。我们在收藏当中,有时候东西不完美,但要追求内心的完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蓝釉在明代一直在烧,没有间断,它跟红釉不一样。红釉老有间断,它没有间断,晚明的时候还非常地流行。但它基本的颜色都是非常深沉的祭蓝色。清代以后,蓝釉的变化反而不如红釉多。红釉恢复起来算一个新品种,所以它的品种非常多,蓝釉反而变化很少,就是在色泽上有变化,由深及浅,由祭蓝到天蓝,还有月白色--最浅的蓝色叫月白色。它主要的都是有一些文房小件。晚清的时候对蓝色的追求就没了目标了,所以晚清有一种蓝色叫砖蓝色,颜色发灰,非常不漂亮。

    跟以上三个颜色相比,黄釉出现得稍晚一些。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元代就有黄釉了,其他三个颜色白、红、蓝元代就有。明初宣德有非常少的黄釉,十分罕见。最着名的是弘治黄釉,被称之为“鸡油黄“。今天大部分家庭已经不杀鸡了。我小时候还杀过鸡,鸡剖开肚子以后,看到那个鸡油那个黄色叫“鸡油黄“。被历代藏家视为黄釉之最,就是说弘治时期的黄釉。弘治时期的黄釉被称之为“浇黄“。浇有两个写法,这一个定法是浇水的浇,有人认为,这个釉是浇上去的,所以叫“浇黄“;第二个写法是娇气的娇,是指这个黄色非常娇嫩。

    我刚喜欢瓷器的时候,老先生跟我说过,说,弘治黄釉鉴定有一个要点。这个要点是什么呢?就是你仔细看那黄釉里能看出血丝来。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他这个要点。看弘治的黄釉,我看了快三十年了,也没看出有血丝来。你想想,这瓷器中怎么能有血比呢?他都是一种以讹传讹。他那种血丝怎么来的呢?后来我推想一定是从鸡油黄上来的。我们把鸡杀掉以后,肚子里掏出来的那块鸡油上面可能带点血丝。

    清代的黄釉的品种就比较多。有鸡油黄、淡黄、米黄、柠檬黄。艺术的黄釉主要都集中在雍正以前。但是,日用品的黄釉历朝历代都形成为定式,都在烧,这与宫廷的制度有关。黄色是皇家专用之色,主要是因为它谐音,也因为这颜色吉利。

    清代后妃序列有如下排列。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一共八个等级。根据《国朝宫史》经费条的记载,后宫用瓷分六个等级,刚才说到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五个等级一人一个等级,下面的贵人、常在、答应是一个等级。它使用瓷器分六个等级。比如皇后使用:黄瓷盘220个,各色瓷盘80个;黄瓷碟40个,各色瓷碟50个;黄瓷碗100个,各色瓷碗50个;黄瓷盅300个,各色瓷盅70等等。从这点上看,瓷器都是以黄色为主,而且里外都是黄的。下个等级是皇贵妃。她用的是白里黄瓷盘,就是外黄里白。再下个等级是贵妃,她用的是黄地绿龙盘,这黄都不纯粹了,上面画上一个绿龙等等。

    宫廷使用的瓷器等级森严,非常奢侈,但到了乾隆时期,尽管国家强盛,但皇帝本人还是作出很大表率。乾隆为了节省御窑场的费用,允许官窑烧造的不合格产品可以变价处理,就是说可以变回钱来,不必都毁掉。皇帝以这种节俭,作为一种皇家的提倡。

    乾隆初年的时候,督陶官唐英上奏折。督陶官唐英,他非常担忧。他跟皇上打报告,他说:“这烧窑的事除了人以外,很多时候是窑火控制。不能我保证你每件都是全美。那么,这里每年每一窑里都会有落选的。那么,落选的数量有多大呢?加起来基本上跟我呈上去的差不多相等。那就是说有一半的东西要淘汰。淘汰了以后,我既不能送给你皇帝用,也不敢流落到民间,我怎么办呢?“说,“我生怕这个事办不好,被皇上怪罪下来。“那么,皇上就御批,“伺后脚货不必来京,即在本处变价。钦此!“他说什么意思呢?他说,以后这个次一等的东西不必把它运到北京再处理,你在当地就可以变价处理,卖掉,变钱。

    乾隆八年,唐英又上了一个奏折,他说,黄釉的这个瓷器和有五爪龙的,他说,是皇家专用的,次品也不应该流入民间。他说,他还是担心。皇上又批了一道谕旨:“黄器如折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他说,这黄碗,你请的这个奏折,你的要求,就照着你的要求去办,这个东西不变卖了。但五爪龙这个事,因为民间的五爪龙多了,也就不必再去计较,仍照着以前的规定办。就是换句话说,你可以去卖掉它。那么,可见皇帝对黄器的重视超过五爪龙纹。比那以后,这个黄色的瓷器就不能在民间去变卖。

    我们先来读一首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唐代白居易写的。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他曾经在杭州和苏州做官,所以他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这里“春来江水绿如蓝“,想过这句话吗?蓝色是什么色呢?在古代人的眼里,最绿的颜色是蓝。所以古代瓷器中有一个很特殊的品种叫“孔雀绿,后人也有把它称之为“孔雀蓝“。让今天的人来看,它就是蓝色的瓷器。

    宋元时期磁州窑,实际上大量都罩孔雀绿釉。元代的皇家当时是追求蓝色的。青花就是那个时候创烧的,那么,青花是一种高温蓝色,孔雀绿是一种低温蓝色。

    明代孔雀绿色的瓷器还有什么呢?就是珐华器,山西非常多。我们今天就叫琉璃器。在民国时期,那个法国人特别追求这个东西。大量的珐华都流到了欧洲,流到了欧美,可是后来就没有人认。

    我有一个朋友有几件珐华器,没人认。老跟我说:“现在人都不长眼,不认这东西。这东西多好啊“。尽管他卖的价钱并不高,二十万,但人家也不接受,都想还便宜。有个人天天跟他磨,说:“不行,你得便宜。这个东西没人认,你就得便宜给我。“结果他也不卖。

    后来我到香港的时候参加一个拍卖会,结果香港的拍卖会上有一件珐华一下就拍了二百多万,跟他要二十万的差不多。我就在拍卖会上给他打一个电话,我说:“恭喜你,有一个瓶子跟你那个东西很像,拍了二百多万。“他说:“我得赶紧把我这个瓶子收起来,我不卖了。“

    然后,半小时以后,那个买家就兴冲冲地冲进来说:“你那个瓶子呢?我不跟你讨价还价了。我就要买。“他也获得了这个信息。所以,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信息往往是价格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俩是同时获得的信息,只不过中间还有半小时路程。如果我要不给他打这个电话,如果我不给这个卖家打电话,那么买家就会用很低廉的价格把它买走。

    康雍乾三朝的孔雀绿烧造很多。它烧的色泽就越来越均匀,它实际是对历史上的孔雀绿的一个认可,就是从宋到元到明到清,它是一个认可。乾隆以后就很少烧造了。

    青釉是出现最早的颜色釉瓷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宋代的龙泉青釉更是青釉发展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瓷器品种。在十六、十七世纪,龙泉青釉大量地走私到欧洲。当时的欧洲贵族都以能够拥有龙泉青釉为荣。

    宣德以后龙泉青釉却于明突然停烧。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处州烧龙泉的地方停贡了,不再贡给宫廷了,为什么呢?首先是品种单一,你这个地方就烧一个青瓷,景德镇烧很多种样子,所以一块儿就运过来了。第二,龙泉瓷胎比较厚,达不到景德镇那种胎薄,达不到它那个强度。所以,龙泉到这个宣德以后,质量急剧质量下降,没有什么追求了。

    康熙青瓷与其它的釉色都是一样的,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的颜色,它可以把青瓷分出层次来。分为了:粉青、冬青和豆青。两头非常容易理解。粉青是很浅的青色;豆青是很深的青色,我们说的豆青就是你可以想像中的颜色。但这冬青就不太好理解。冬青光写法就两种,一个写冬天的冬,一个写东方的东。那现在也好理解。你知道粉青,知道豆青,介乎于中间的就是冬青。

    清代青釉的特征,是它加进了很多装饰手法,不单纯地用釉色来表现了。它加了一些纹饰,比如有堆粉的,比如有刻花的。雍正到乾隆,这个时期的青釉釉面肥润,以后就越来越稀薄,一直到民国。2005年在香港苏富比,有一件40公分高的六方套瓶,外面是青釉,里面是青花,成效价是4492万元港币。说起来也是将近半个亿的价格了,价钱非常高。

    有一年,跟我一个朋友去上海。在上海的文物商店里看到过一个粉青的方瓶一对,我就劝他买。我说:“这东西不算很贵。“他说:“还是贵。“,说“不流行。“我说:“将来有一天这个东西会很值钱。你现在有钱不妨把它买了。“他就很担心,最终还是听劝买了。在他手里,后来很多年以后,他说:“幸亏你当年劝我把这个东西买了。“我就告诉他,我说:“很多事情都是一样的,此一时,彼一时。“

    这就和股票市场一样。那很多专家告诉你,股市有一个规律,就是熊市中去买,牛市中你去卖。但有多少人听这个规律?所有人都是牛市中去买,到熊市中割肉。是吧?这就是我们股市的状态。还有人对股市做过一个规律性的总结,他说:你应该是在欢呼中恐惧,在恐惧中欢呼。什么意思呢?大家都高兴的时候,你应该很担心;大家都担心的时候,你应该很高兴。

    收藏也是这样。很多东西你知道它的历史价值的时候,它不可能在你跟前呈现这个历史价值的高峰,这是最好的时候。如果它是一个历史价值的低谷,那你恰恰应该进来。那你不能说别人都不买,我也不买。过两天,那东西涨上去了,你就说:我当时怎么没买?你肯定是这种感觉。所以,一定要知道,它历史上有什么价值,它真正的价值在哪儿,你就能够下这个决心。

    绿釉中还有一些低瘟的绿釉。比如,康熙时期的瓜皮绿,雍正时期的湖水绿,乾隆时期的葱心绿等等,它是一种低温绿。那个颜色都是以绿色为基调千变万化。

    20世纪80年代末,我看到一个葱心绿的大碗,那是光绪的。我印象非常地深,这么大一个碗,刻着两条龙,漂亮之极。当时标价是一百六十块钱,可以打九折。我要买的时候,有老先生跟我说,说:“年轻人你不懂,瓷器到了这个时候是没有价值的。你不能买。“然后,我一想也是,那时候的观念就是搞收藏一定乾隆以前,乾隆以后都是垃圾。我说过都是搭售的。你买一个乾隆瓶子,我送你一个光绪的碗,是这个路子。

    所以,你怎么能花一百六十块钱去买这样一个碗呢?我就没有买。我很多年以后,我就后悔这事。其实我们知道一个道理,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那天就算偏信了,老爷子也不怎么负责,就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知道我们今天下这个决心都觉得你很容易,你当时为什么不下这个决心?你为什么不买?当时,首先一百六十块,打九折也是一百四十四块钱,对我来说是两个月的工资。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放过后回过头再看的时候,依然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当时下决心是非常难的。我就没下这个决心,没有拿出两个月的工资买这个碗。那现在能变成两辈子的工资。所以,一定要记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颜色釉中还有一种更特殊的釉色叫“茶叶末“。茶叶末的生成本身是一个偶然现象。唐宋时期,就有的北方的瓷窑就很容易烧造出这种颜色。到了雍正以后,它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追求。我就要追求这种绿不绿,黄不黄的颜色。茶叶末釉又叫厂官釉。在《陶成记事碑》中,它记载有三种。一种叫“鳝鱼黄“,一种叫“蛇皮绿“,一种叫“黄斑点“。今天的专家都很容易区分什么叫“鳝鱼黄“,什么叫“蛇皮绿“,就分不清什么叫“黄斑点“。这“黄斑点“太抽象。因为,鳝鱼、蛇这都是我们能见到的自然的动物,就可以有比较。后人又把茶叶末中的一种很形象的颜色称之为“蟹甲青“,就是像大闸蟹的壳一样的颜色。美学的追求到这个层面,到茶叶末釉的一个层面上,它是一个非常含蓄的层面。这个层面理解起来就远不如我们说的红、黄、蓝、白好理解。

    那个颜色,不那么赏心悦目,说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颜色。茶叶末是术语。你跟邻居说“茶叶末“,人家也不知道什么颜色。你说,这是黄还是绿?说不清。所以,它在审美上有一个审美障碍。这就需要你慢慢地去体会它这种颜色给你带来的愉悦,需要多读书,多看实例。

    我有一个画家的朋友,他会画画,但他不会鉴定瓷器。他们家门口有一个花鸟市场,很大,当年就很大。好多年前,他逛那个市场,看见这么一个茶叶末釉的一个孛荠扁瓶,典型的乾隆官窑,口上缺了损一块。所有卖东西的人都是卖花鸟的,并不懂瓷器;买东西的人也都是为了花鸟而来,也不懂瓷器。所以,这瓶子就让五块钱歪打正着给买回来了。五块钱!我就老想,怎么他这个不懂行的运气比我们这个懂行的还好呢?跟买彩票似的,他出一次手就中上彩了,咱这买一辈子都没中上。我怎么就没碰见这么便宜的事啊?!他拿来给我看特得意,他说:“你看这东西,我就凭直觉。“他是画家,他有美学训练,所以他就凭直觉把这东西买回来了。那我说:“这就是歪打正着,你比我幸运,你中了彩了。“

    中国历史上对黑釉的追求时期非常短,黑釉最早不是我们追求的,是无意识的产物。因为工艺上控制不了,含铁量过多,烧黑了。明代一朝没有人烧黑釉。清朝只是康熙一朝追求烧过黑釉,包括雍正、乾隆都有不多见。晚清有过仿品。

    黑釉本身是陶瓷生产当中的无奈之举,历史上他不想烧成黑釉,但他没办法。我们不能想象,捧着黑碗长时间吃饭的心里的感受。我们今天偶尔上街上的餐馆吃乌冬面,来一大黑碗,吃一碗面你没有感受。但你一年从头到尾都捧着一个黑碗吃饭的时候,你心里很难过。你会说:“我犯了什么错误了,我这一年都拿一个黑碗吃饭。“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古人有长时间拿黑碗吃饭的这么一个经历。所以,科学就是要求它摆脱这种黑暗,它要把这个黑色去掉。我们的陶瓷之所以对世界有贡献,就是不停地把它的缺陷回避掉、改正掉。

    到了清代生活好了,忽然想起这黑碗了,家里没有了。咱就烧一黑瓶子摆着,这就出了乌金釉,就是这黑釉。中国人能耐大,凡是不好听的全都换一个方法去表述。“黑釉“,不好听,“乌金釉“。为什么叫“乌金釉“呢?过去这煤就叫“乌金“。

    我有一个朋友买了一个黑釉描金的笔筒给我看,然后他跟得了忧郁症似的跟我说,说“我买这么一个东西,所有人都告诉我不值。“我说:“怎么不值?“他说:“这个东西不流行,黑不溜秋的,很忧郁的。“问我怎么解释这事,能不能鼓励鼓励他这信心。

    我说:“收藏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应该找的就是这种罕见的品种,而不是找常见的品种。常见的品种是可以比较的。别人买一个青花笔筒,花了两万块;我买一个花了一万八,我就心里特高兴,我比他便宜。结果人家买了一个青花笔筒,你买了一个乌金釉的笔筒,你就闹不明白了。你心里就嘀咕,得忧郁症。这样并不好。你的乐趣实际上就在此,就在于你拥有了别人没有拥有的东西,那当然这个东西一定是真实的。你不能买一大假货,你还特高兴。你说别人都没有。

    我们刚才讲了颜色釉中都是单色釉,就是只有一个颜色。那么,两个颜色以上的这个颜色釉呢,一般称之为“复色釉。其中最典型的呢,就是炉钧釉。炉钧釉,它是呈流淌状。它是蓝红相间。早期有个特别不雅的名字,叫“鼻涕蓝“,流鼻涕似的流淌状。那么,“鼻涕蓝“的名字非常地不美,所以,几乎没有流传。它实际上,它是仿广钧和宜钧。所谓“广钧“就是广州地区、石湾地区生产的一种钧瓷;宜钧是江西宜兴地区生产的一种钧瓷。它是仿这两种地方瓷器。

    《陶成记事碑》中有这样的记载,它说:“花纹流淌过之。“就是跟广钧、宜钧比起来,它的花纹流淌状非常明显,所以有个雅号叫“鼻涕蓝“。清代龚鉽在《景德镇陶歌》中有这样的描写,他说:“驴肝马肺,釉名奇,鼻涕天蓝,仿色宜。“这听着没什么好听的词“驴肝马肺“、“鼻涕天蓝“。“驴肝马肺“是什么意思呢?是这个钧瓷在景德镇大量烧造的时候,当时有很多烧造不好,颜色灰暗的,被记载为“骡肝马肺“。你甭管它是“骡“还是“驴“,它都是指动物的这个肺,非常不好看的颜色。

    炉钧釉在雍正的时期,它有一个简单的判定就是,它不是两色吗?我说它是红蓝两色吗?红多蓝少的时候一般判定都是雍正时期;当蓝多红少的时候,判定一般都是乾隆时期。但这不是绝对的。由于欣赏炉钧釉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乾隆以后就急剧衰退。其实,炉钧釉是非常漂亮的一种瓷器,尤其雍正时期烧造的炉钧釉,有“高粱红“之称。那个颜色像高粱红非常含蓄。

    雍正、乾隆时期,还有一人重要的颜色釉的成就呢,就是当时仿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我们讲过宋代的五大名窑。仿古与统治者有极大的关系。雍正本人非常祟尚那个时期的审美。但是,清代仿的五大名窑跟宋代的五大名窑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它追求的是意象,不是具象。它追求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汝、官、歌、钧、定的那个意思,而不是要模仿得一模一样。它从道理上讲,它有美化的倾向。所以,你看雍乾时期的仿的五大名窑都非常地漂亮,比宋的实际的东西更漂亮一些。这时候我们看统治者的一个追求,就是皇帝的一个追求是什么呢?他没有任何造假的心态,也没有牟利的心态。我仿造这个东西既不想造假也不想赚钱,我就是喜欢。这就是盛世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以我国家之力和技术到达古人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显示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一种大国心态。

    乾隆一朝,它还仿大理石、仿木纹、仿青铜、仿漆器、仿古玉、仿金银釉,这都属于一种仿生状态,以我瓷器的能力仿所有可见物质。它这里还能做到什么呢?仿干鲜果品。还有仿一个螃蟹搁在那儿跟真的一样。当时瓷器的制造能力非常地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乾隆中期以后,社会的富足导致生活情趣发生变化。

    今天生活非常富足,大部分人的生活情趣都发生了变化,跟早期的追求完全不一样。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吃一顿好饭得说一个礼拜。说吃的什么,有多香。今天没有人再说这事。再比如某人买一件新衣服,在单位都要脱下来,别人穿上试一试,今天也没有这个现象。我印象很深。我二十几岁在工厂时,女同志买了新鞋,得脱下来让每个人试一试,我当时觉得很奇怪。

    生活情趣发生了变化,反映到对艺术品的追求上,就不是追求单纯的艺术品了。烧一个青花瓶子不新鲜,得把瓷器烧成一个糖果盘,里头又有瓜子,又有花生,又有荸荠都是瓷器的让你看,是一种情趣。社会的这种富足反映了一种炫耀的心理。不仅个人生活富足愿意炫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它富足的时候都愿意炫耀。

    雍正十一年,《养心殿造办处档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锡送来各色花盆十二样……又送来各式菊花式磁盘十二色,内每色一件。“哪十二个颜色呢?我们今天可以幸运地看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这十二个颜色是:白釉、绿釉、湖水绿、葱心绿、黄釉、淡黄釉、米黄釉、天蓝釉、洒蓝釉、胭脂紫、紫金釉、藕荷釉,十二个颜色。当时,圆明园陈设了十二个颜色的花盆。今天想,如果不是生活富足,你吃东西一个色儿就行了嘛,白盘子摆满了就行了,有吃的就行了。我们在生活贫穷的时候,从来没关注过餐具。我们一定是生活好的时候才关注这个餐具。我们今天每一人家里要添设一套餐具的时候都左挑右选,看它能不能适合自己的审美。过去没这事,我小时候使的碗,最好的碗就是带一金边,一般的就带一蓝边完事,没有人考虑这事儿。

    雍正时期的单色釉为什么能够如此纯熟地烧造呢?首要原因是皇帝的热爱。我们说过,雍正是一个非常内敛的一个皇帝。你想想,他不下江南,就在皇宫里待着,北京一步不走。他把他内心的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对艺术品的欣赏上。他对艺术的热爱有别于其他的帝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么,雍正这样喜好单色釉,所以雍正一朝单色釉烧造得非常多。其次皇帝不是一个具体执行的人,他只提出他的意图。那么,雍正的单色釉有如此之高的成就,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个人就叫年希尧。

    年希尧是年羹尧的哥哥。雍正期间,景德镇最高的负责烧造陶务的官员。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大学士九卿等将年羹尧叛逆一案具奏朝庭,按照规矩其兄其父都当受诛连。皇帝下诏:“谋逆之情虽实,而事迹尚未昭着。朕念年羹尧青海之功,不忍加以极刑。着交步军统领阿齐图令其自裁。年羹尧刚愎残逆之性,朕所夙知,其父兄之教,不但素不听从,而向来视父兄有如草芥。年遐龄、年希尧皆属忠厚安分之人,着革职宽免其罪。一应赏赉,御笔、衣服等物俱着收回。“

    这个事,在当时闹得很大。年羹尧是有功之臣。皇帝说:我念你有功,我没有给你施以极刑,我没有凌迟,命你自裁。自个儿上吊死了吧完整。事情殃及他的父亲和哥哥,他的哥哥就是那个督陶官年希尧。但是,雍正因为觉得,年羹尧对他的父亲,对他的哥哥样并不好,所以没有让他父兄受到牵连。只是把这个职务革掉,那已经是万幸了。一个月之内。次年正月,雍正授年希尧内务府总管,不到一个月,刚革完职,都不算官复原职,职务还大了。在担任内务府的同时,兼督景德镇御窑厂总理。雍正六年,又派唐英赴景德镇协助年希尧。

    年希尧一直干到雍正十三年才结束了为官生涯。在景德镇干了十年。皇帝每次下旨直接就交给他本人。你们想想,由于他弟弟的这个事件闹得这么大,本身是革了职,又恢复了职务。让你管这个事,他就认为皇帝对他有恩呐,他不敢有一丝怠慢。这十年,他一直是尽心尽力,故景德镇这一时期对年希尧所生产的产品有“年窑“之称。说起来能够以人的姓氏命名的瓷窑,只有“郎窑“、“年窑“、“唐窑“还有“臧窑“--臧应选。

    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是陶瓷的一种美学追求。它不像带有画意的陶瓷表达得那么直接。我绘画表达得非常直接,我画山水就是山水,我画花鸟就是花鸟。颜色釉是一种含蓄的表达,你必须具备美学素养才能够去体会。早期瓷器的颜色是不经意的,它不是追求的。唐宋元明清以来,颜色釉的追求逐渐地炉火纯青,逐渐地强烈而明朗。尤其到了康乾盛世,颜色釉的烧造就显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从这一讲开始讲彩瓷。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彩瓷。彩瓷有:五彩、豆彩、珐琅彩、粉彩。这五彩的分类并不是古人在生产彩瓷开始就进行的分类,而是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比如,斗彩这个词,在明代反而没有人称之为“斗彩“。在明代,包括清代前期都称之为“五彩“。明瓷就有这个特征,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不停地分类,然后很具体地加上前缀。五彩它源于我们早期的彩瓷。中国的瓷器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那么唐代的长沙窑是开彩瓷的先河,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它都不构成中国彩瓷的一个主流。它不构成这种主流,它对后世的影响就不够大。真正彩瓷对我们的瓷器生产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从明清开始的。实际上,元代的后期彩瓷就开始形成,我们知道的就是青花瓷,青花瓷也可以列为彩瓷之列。那么,五彩和青花是同时期地诞生。那么,五彩没有青花有名气。

    青花首先是一次就成型了,它是釉下彩。画完了以后,烧完就是成功的一个产品,它成本比较低。那么,彩跟它相比较起来,它就有一个劣势,是什么呢?它要二次入窑。什么叫“二次入窑“呢?就是我先烧一个素器,烧好了以后,出窑,凉了再画了彩瓷,第二次入窑,低于第一次的温度,把它烧成。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煎饺子。我们饺子煮完了,没吃完,第二天早起煎一煎,两次。第二次煎的时候,有时候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差不多就行了,吃的时候忽然觉得馅还是凉的,就是没有煎透。那么,彩瓷要求第二次入窑的时候烧结温度一定不能高于第一次。如果高于第一次这东西就成废品了。

    在元代的后期,明代的初期的时候,彩瓷被文人认为是很俗气的一件事情。比如,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有青花及五彩花者且俗甚。“他什么意思呢?他就说:最近我看到了有青花和五彩这样的瓷,太俗气了。这是明初的学者曹昭对瓷器的一个判断。它是一个记载,它就会影响一个阶层。

    元朝末年到明初的时候,文人的审美还停留在宋代以来以朴素为美的这样一个审美的基础上。青花和五彩比较起来,五彩由于热烈就显得更俗。清代以后,彩瓷逐渐地细分,又多了我们以后要讲的珐琅彩和粉彩。那么,我们这一讲只讲单纯意义的五彩。

    五彩是元代后期创烧的,它深受西域的一些文化影响。比如,景泰蓝。它对五彩的诞生产生过影响。我们景泰蓝有专门的章节去讲。元代的后期,由于元朝人从西域带回来大量的文化,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一个影响。五彩中的其中一类显然是受掐丝珐琅,就是我们俗称景泰蓝的影响。史籍上是有这个记载的,但不见实物。很多学者认为,史籍记载有误,但近些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东西。

    最初的五彩有两类。第一类五彩跟后来的五彩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比如现藏日本的五彩玉壶春瓶,过去被误认为是明朝的,专家学者通过出土、通过排列认定这件东西元朝的器物。五彩的另一类叫“沥粉堆花“,加彩贴金。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但一直没有看到过实物。

    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种实物在北京出现了。我曾经看见过一份有7件。当时人家给我看的时候要价非常高。这种东西在没有被认定的时候是没有市场价格的。首先,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怎能给它一个市场价格呢?通过对比,我们觉得这个东西的胎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是真的。有的专家认为,这上面的彩是后人所加。或者说是,现代人根据古籍记载有意为之。历史上,这个器物它只要是昙花一现,它非常容易被忽视。我们幸亏史籍上有这么一点记载。那么,这个东西去哪儿了呢?后来被上海博物馆收购了。现在那里展出。

    我们通过这个事就知道,你尽管学富五车,对于中国的文化来说不过沧海一粟。你不要认为,你掌握了很多知识你就对历史上所有的东西能够有所判定。其实每天都有新问题摆在你的面前。这样的“沥粉堆金“的彩瓷,全世界范围内,上海博物馆收藏最多。有机会上上海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元代的这一类五彩。

    进入明代以后,由于像曹昭这样的文人对五彩的认识不高,认为它俗语气,所以明初的五彩没有那么快地发展,以致后人认为,明初不生产五彩。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有学者去西藏的萨迦寺,首先发现了宣德五彩。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发现宣德时期的五彩。当时这个发现轰动世界。这几只五彩碗在萨迦寺摆放了近600年,没有挪过窝,一直在寺庙里。由于西藏的地理位置的偏狭,由于寺庙供奉瓷器的这种严谨,导致它600年没有任何伤残。

    这就跟史实记载就非常的吻合了,我们终于有证据来说话了。非常漂亮的青花五彩碗,碗的内壁在口沿上写一圈藏文,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它说:“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不是吉祥三宝是“三宝吉祥“。宣德五彩就这么几件存世,就这几件。谁得到一件都不得了。那么,景德镇在20世纪80年代又连续出土过很多残片,可以跟它印证。这就是我们五彩瓷器在明初的一个表现。

    到了明代的中叶成化。成化斗彩在当时就称之为是五彩。我们说了,斗彩这个词是清代晚期才出现的,出现得很晚。不要看我们今天所有喜欢陶瓷的人都说斗彩、斗彩,但这个名词出现非常晚。成化五彩就是指斗彩,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风格的突变。这个突变就使它跟五彩有所剥离。

    简单的区分一下五彩和斗彩。先从感觉层面区分,五彩热烈,斗彩柔和。从技术层面,五彩是平涂的,斗彩是勾勒的。什么叫“勾勒“的呢?就是我先用青花画一个边,然后再把彩轻轻地填进去。五彩就直接拿五彩涂上去了。一开始区分五彩、斗彩是个挺困难的事情。我们多看一些图片,多看一些展览,多做一些比较很容易就从感觉上抓住它。

    明中期以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彩都非常少见,不怎么生产。当时瓷器是青花的天下,彩瓷也是以斗彩为主。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青花从成本上控制了整个市场,就是它便宜,五彩生产起来比它贵。大家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便宜最能够占领市场的上风。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的时候,所有便宜的商品是最容易占领市场的。今天不是便宜就能占领市场,必须要有质量才能占领市场。

    嘉靖、万历以后,五彩瓷骤然增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商业的发展迅速,市场繁荣。我们讲到青花、讲到家具的时候都谈过,隆庆开关以后,中国的,尤其江南社会的经济、商业发展迅速,百姓生活质量急剧提高。市场一繁荣,第一个问题就会出现就是市场的媚俗化。我们今天有时候说,这事怎么这么俗气呀!那个事为什么就俗到了家了呢!是因为我们市场突然地开始繁荣。这是一个必经之路。

    明朝的五彩都叫“青花五彩“,它还离不开青花。此时五彩上的蓝色是以青花来表现的。它要做一个作品,它有一个问题出现。青花是第一次就要画上去的,剩下的彩色要第二次画上去。比如,我们要烧一个罐子,他可以在他设想的那个草稿的蓝色的部分都拿青花先画好。等第一次烧窑出来以后,再补上彩,二度烧窑成功。你如果看到那个半成品,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画面。

    我碰到过无数次,有朋友、有客人拿到东西给我看,说:“我碰到青花瓷非常怪,这个图案非常地不完整,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怎么回事呢?你看到的这种抽象的图案的这种青花作品,一般情况下都是半成品。当时没有来得及再补上彩,二次入窑,就流入民间。这种东西是能碰到的。那么,历史上有人碰到了这件东西就会偷偷地藏起来,然后到景德镇进行二度加工。二度加工就是它把剩下的彩的地方全部补上,所以就出现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后挂彩“。就是指间隔了几年以后再度挂彩,有作伪的嫌疑。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后挂彩风行,原因是五彩比青花贵,商人钻空子,想办法把它变成五彩。甚至有人拿一个纯青花的罐子往上添彩,就是后挂。那怎么去区分呢?特别简单,你设想那个彩去掉的时候,这个图案是不是完整的?是完整的,一定是后挂的。不是完整的,那只是有可能后挂。

    晚明的五彩以红、绿彩为主,色彩的表达比较简单,不强调过多的彩。这种红绿为主的五彩,后来就变成一种流行,就是大红大绿。我们过去认为,红配绿是一种很怯的颜色,但它就用这种红和绿强烈地碰撞,形成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在日本还被命名为“大明赤绘“,赤就是红色,以红为主。也有以绿为主的,也可以叫“大明赤绘“.

    有明一朝,明朝整整200多年,只有万历时期五彩可以和青花抗衡,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是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充斥市井。整个社会崇尚奢靡,五彩显得比青花热烈,大红大绿,显得富贵。所以,它这种媚俗的倾向就十分明显。第二,文化的审美趋势。我们把已熟知的文化排序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文化的审美是有趋势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比如瓷器,秘色瓷--唐代的、宋瓷、元青花、明五彩。它按什么趋势走呢?它一般地是按含蓄、委婉、通俗、直白,它是按照这个路子去走。

    含蓄的东西,我们说过,理解它需要你有功力。你没有功力,你就不能理解这含蓄的东西。但直白的东西不需要功力,一看就明白。这东西挺热闹挺漂亮,看明白了。颜色的浓而艳非常容易获得人的一般好感。比如,小女孩,她还对这个社会知之不深的时候,最容易喜欢大花裙子,这是天生的,不用人去教,对吧?她是一种直觉的。对于修养差的人,色彩就不能太素,就得荤一些。颜色非常荤,漂亮。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五彩的这种热烈。

    五彩在明代晚期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今天能见到非常多的作品。2000年,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在香港创下过中国瓷器的世界记录,4400万港币。这个记录保持了很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