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其他小说 > 元阵创世简介 > 元阵创世最新目录

第二百〇七章正观论

    此正观论非彼正观论,彼正观论来自于佛教,宗教中的正观论又名中观论。属于佛教的着述和观点;此正观论实乃更贴合的是东方文明传统文化中的大中至正观点。

    大中至正的出处,大约有两处。

    其一是北宋张载的《张子正蒙·卷四·中正篇》中有言:“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

    其二是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之中也有过中正的提法,在《传习录》曾提到:“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历史中的大中至正这一核心价值观点,甚至深切的影响了后人,并因此后来真的有人起了一个名叫“中正”。应该说,中和正的观念,是传统文化里人君治国理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佐证这个中正观点的重要性,除了人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叫“欹”的器物。欹器者,国之重器也,高悬于厅堂之上,实乃人君治国之警戒要物。“欹”之一物,体型庞大,长身圆腹,两头尖,周身无彩绘花纹之陶壶。

    欹器,又名宥坐之器。《荀子》中的《宥坐篇第二十八》中曾提到,孔子观鲁恒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又言:“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儒家从欹器的哲学意义再次延展,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观点。

    “中庸”,出处一说是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另一个出处的说法是出自子思。子思着《中庸》,初始观念应该是参照了孔子论欹器的这个说法。《中庸》自此形成了一个学派的核心观点,并被收录于《礼记》第三十一篇。自此,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之中,中庸之道一直是儒家奉行至今的一个哲学观点。

    为什么会提出两个出处,着作权的归属应该在前后时间这一点之上啊!可是儒家的经典着述,历来被东方文明中的后人详详细细的考据过无数次,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到处都是关于经典的注释文章。由于此类注释太多太庞杂,因此这里暂且不寻章摘句,继续考证儒家学派中的中庸这一准确的提法和出处。

    虽无需进一步的去考证,但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中正观,以及名“欹”的陶壶的出现,全都说明了古代东方文明的治国政治理念之中,早早的就包含了大中至正的这一核心价值。

    围绕着中和正的价值,无论是行为和思想,匹配上传统的文化核心之内的道德伦理,加上符合当今时下的公私精神,就是今天我们当代人需要去践行和遵守的人生准则。

    因为我们总不能嘴上一直说着、强调着我们是泱泱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到头来却把祖宗先辈们的家当给丢得一干二净吧?虽然现代社会出现了所有文明的大融合趋势,但是在文明融合的大趋势之下,假如东方文明不能坚持自己的经典,那后续的结果就是被别人同化了去,被演变了去,再没有其他的可能。......

    前面赵缺日简单粗糙的整理过传统的道德伦理核心价值,包括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等,在这里再次引用主要是要针对目前很多社会现象提出立场。

    现在的当下时代,逆文明进化的有着很多案例,这里首先要说的是修改历史已经形成的固有观点和结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或许是由于现实的、政治的需要,现代人开始了重新修订历史早已形成的观点,去民族英雄就是最最让人恶心的其中一件典型事件。

    在赵缺日的观点里,所有的人类文明走向,在历史时间坐标之下,形成的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形态的立惩结论,是绝对容不得后人用政权和民族间的变化之借口来篡改的,除非这里面考证出和历史事实不相符的状况发生。

    假如上述他们借口的条件成立,那么我们甚至可以预见到,现在当下所有国家和民众所坚持着的所有的正义价值,在未来的某一天都会有被歪曲和推翻的可能。这种可能性是基于他们的立论,因为谁也说不清未来政权的更迭和民族间的变化,是否也是如同历史变换到如今一样,出现让人心痛的玄幻式过程。......

    然后再反推到现在,这时候的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吗?坚持着自己本心之中的家、国、文化和民族观么?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之中的这些坚持,符合当前时下的所有这些价值核心的坚持,在未来就将变成另一个玩笑了。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要被未来当成一场玩笑,那人类到底应该追求和坚持什么?......

    推己及人,这种篡改的大害,这是否定了前人立场(都不用提前人的历史功绩)之后,继而否定了现在的自我。“我”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又该如何为人处世?谁能告诉我在上述假设成立的条件之下,怎样才是正确的?

    当时条件下发生过的实际状况,之后对比社会现实现状,形成了盖棺定论的历史评价,这既是对前人先辈们的一种认同和肯定,也是对后人后辈们的一种文化熏陶和引导。我们不能因为随着社会政权的演变,人种民族之间的混同后,转而就否定了前人的立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把中和正的价值追求放在何处?还有没有一点点作为一个人的廉耻?

    中正之间,公私之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匹配道德的最核心价值。假如道德没有了中和正的观点价值融合,也没有了公和私的观点价值融合,那道德本身就出现了缺失。沿着这个思路,其实重塑经典价值就在于正视前人的缺失,弥补这种缺失,使所有核心价值完全、完整的融合化。重塑传统经典价值,就是要使之符合当前现代社会,文明进化之后的价值原则。

    现代文明进化的最好成果,这里面包括了真正的中正价值,也包括了真正的公私价值。

    现在最要命的两种思维逻辑,第一种就是强调一部分传统,并没有完全完整的强调传统中的全面性,抱着所谓的传统价值全都是好的那也不正确。要证明这个观点,其实还是赵缺日反复提到过的,传统社会的很多价值核心,由于以往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的社会政权形态之下,传统价值核心缺失了真正的公私精神,也缺失了真正的中正精神。因此,仅仅只强调一部分传统,那就有些太偏颇了。

    第二种就是否定传统,既要全面否定,也要部分否定。传统价值核心的问题到现在其实已经完全的明朗化了,传统价值核心所缺乏的,正是今天我们重塑经典价值所需要补足的功课,我们不能因为传统价值核心之中没有真正的公与私,没有真正的中和正,就全盘否定和败家丢弃。因为否定和丢弃,并不能让人类族群、国家文化直接一步就到达文明进化的理想境地。

    可以这么牢骚式的痛骂一句,凡是持有上述这两类思想的人,这特么的还自认是属于这个族群、这个文化、这个国家的人么?

    赵缺日的这个正观论,完整的提法是中和正的核心价值观点。在这里谈论,是一种出于文化自觉的言论。

    文明包含着的所有,全面且繁杂。而文明进化所需要的,是留存传统中好的,修正现在错谬的,吸收已认定先进的。

    无论是人类自身的精神内核,亦或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客观理论。凡此种种,如若没有对应的历史时间坐标,没有对应的匹配文化、家、国和族群的历史立场,就算观点一样,当表达出口的那一瞬间,都可以判定为大忽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