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目改革(二)
时至今日,老杨仍然清晰的记得十几年前记者生涯的一些往事。那一年,嫩江爆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临江地区到处都在告急,到处都是水灾。恰巧,市里正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观鹤节,老杨和朱亚男被台里派往飞机场,前去迎接全国各地演艺明星的到来。哪里想到,在机场,所有的明星干脆就不搭理你们地方的小记者,一个个戴着大墨镜,绷着脸,就好像谁欠他们几吊钱似的。
有什么办法,采访任务没有完成,大家只得跟着明星们的后面,追着人家往市里跑。此时,迎面开来了十几辆大卡车,上面站满了人,车前面的横幅明显的写着“抗洪救灾”的标语。此时,我们感到很羞愧,家乡的人们都在奔赴抗洪第一线,而我们却与之相反,跟着明星的屁股后面跑。
“杨哥,我觉得脸红,我们应该跟在对面的那个车队呀。”朱亚男说道。
回到单位以后,两个人跟部门主任金峰汇报了当时的情况,金主任特别赞赏两个人的想法,支持他们前往抗洪第一线去采访。许多年以后,每当金主任回想
起当年的情景,总是无限的感慨。那天,是周末,单位的同事都在准备回家,唯有老杨和朱亚男静静的站在单位的门口,等待着前往抗洪救灾的现场。
那次,他们与市卫生局组织的医疗队,去的是距离市区百里之外的碾子山区,那里水毁严重,爆发疫情的可能性较大,老杨他们赶到那里时,已经是夜半时分了。匆忙的了解了一下当地的情况,他们就跟随着医疗队连夜出发,赶往灾区。
当时,道路被洪水冲得支离破碎,根本无法行车,大家只能步行前进。尤为艰难的是,经常遇见大小不一的洪水冲沟,小的还好办,大的就难了。医疗队在前面探路,远远望去,洪水已经没过了腰部,回头看看朱亚男的个头,她要想过去,洪水起码要漫过她的胸部。众人不好说什么,只是默默的看着她。
小丫头牙一咬,抬腿就往水里走去,大伙则呼呼啦啦的跟在她的后面。老杨紧走几步,赶在了他们的前面,然后,回头拍摄下来感人至深,难以忘怀的景象。
还有一年,那是一个三月天,大风雪下了一整天,晚间下班后,老杨加班正在赶制片子。这时,台领导指令专题部派记者,跟随市交警支队雪夜千里大巡查,这项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还在单位的老杨身上。
凭借记者的专业敏感,老杨知道,这项工作虽然辛苦,如果用心,会拍出个好专题片。他就邀请还没有离开单位的几个同事共同采访,没有想到的是,大家都是为难的摇着头,是啊,与生命安全相比,一部好的专题片又算什么。
就在老杨自己要单独出去采访的时候,正好遇见刚刚采访归来的朱亚男,两个人一交流,朱亚男马上就要与老杨同行。老杨为难的指了指外面呼啸的风雪,朱亚男骄傲的说,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下,才会彰显我们记者的本色,而且,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记者及时出现在现场,什么都别说了,马上开路吧。
大风雪,在北方俗称大烟泡,风刮着雪,雪卷着风,莽莽苍苍,铺天盖地,能见度特别的低,特别是在风雪夜,满眼都是狂飞乱舞的雪花。傍晚出发,第二天早上才返回市区。一路上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解救出来不少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意外伤害。
期间,为了使将来的节目更加的真实与精彩,朱亚男几次现场出像采访。由于风雪太大,刮得她根本就站立不稳,同行的交警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两个人趴在雪地里,在她后面紧紧的抓住朱亚男的双腿,这样,才使她的现场主持完美收官。
迎着东方的曙色,在回来的路上,交警们感叹道,一直觉得交警的工作是最辛苦的,没有想到的是,记者这个职业同样是一个高危的工作。采访结束后,同行的交警们列队朝两个记者敬礼,表达他们对新闻记者工作的崇高敬意。
对于记者这个行业来说,你的采访首先要自己感动,然后才可以感动观众。老杨记得多少次,朱亚男都是鼻涕一把,泪一把的陪着采访对象哭泣,感动的,同情的,伤心的。采访结束后,她经常的自掏腰包请那些困难的人吃饭,给困难的孩子买吃的,穿的,还每年拿出几百块钱供养两个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学。
老杨一直相信,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果不其然,几年后,朱亚男的心愿一个一个的实现了,而问题也随之找来了。他老公开了几家汽车4S店,同时经营着几个品牌的汽车,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他老公看着她做记者的操劳和辛苦,十分心疼她,既然你的两个心愿已经达成,是不是该回家相夫教子啊,咱们家又不差你那一点工资。
做记者辛苦,这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大家认可的。前些年社会风气还比较好,记者的那么一点小正义感还有机会得以发挥。慢慢的,权钱的威力越来越在新闻部门得以彰显,记者辛辛苦苦采访回来的片子,领导一句话就给枪毙了。至于理由嘛,莫须有!
天长日久,此类风气越来越严重,记者经常处在憋气带窝火的境地。别说是铁肩担道义了,就是替民众鼓与呼都做不到,记者存在的意义又何在?
所以,象朱亚男这样的富婆就来了一个优雅的转身,老娘不伺候你们了,开始长期休假,反正又不在乎那么一点工资。
可是,闲来聚会时,她仍然怀念着记者工作的生涯,虽然辛苦,却痛并快乐着。她喜欢替百姓说话的感觉,喜欢被人们信任和期待的滋味。有时候她不无感慨,只要让我做一个真实的记者,让我说真话,不拿工资我也干。
就冲朱亚男的这句话,小天承包的这个民生新闻栏目的主任,非她莫属。
朱亚男没有辜负老杨的期望,接手这项工作后,雷厉风行,马上就开始组阁编采人员。首先,节目主持人确定了两个年轻人,业务拔尖儿,播音主持节目一流,他们都是被台里长期便宜的使用,又不给人家一个合理的身份,甚至三险一金都不给。
由于在台里供职了好几年了,再想离开已经失去了很多的机会,最主要的是失去了出去拼搏的勇气。就在这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境地里悬着的时候,朱亚
男冲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
男主播叫范炬,大伙习惯称呼他为饭局,女主播叫商惠,朱亚男直接把他们的名字改为:小商,小贩。节目开始时自我介绍说,本期节目由小商、小范(贩)共同主持。这样说即亲切又诙谐,容易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新成立的节目命名为《新闻前沿》,由于机制灵活,可以充分发挥每个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年轻的记者踊跃报名的特别多,而经验老道的老记者犹豫的比较多,担心工资待遇的问题。
朱亚男建议小天,先预支到岗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每篇稿件按照质量打分,并且每次的采访都给一定数量的车补,对于社会反响较好的片子还要给予嘉奖。在这样的良好待遇下,十名台里采编人员很快全部到齐。
按照节目的时长,至少还需要五名的编采人员,小天不想马上招全,需要认
真考察,所以,小天暂时充当一线的记者,李瑞莲也不甘落后,凭借她的气质、样貌、声音,虽然赶不上受过专业训练的节目主播,但是,做一个现场出像记者,却是绰绰有余。
作为一档节目的主管,朱亚男最先抓的就是节目的选题,虽然距离节目开播还有一段时日,但是,节目的策划一定要走在前面。
面对十几个新鲜的年轻的面孔,朱亚男不无嘲笑的说道,作为一个部门,每天在一起讨论的,不是什么家长里短,而是应该社会关注的,百姓关心的,我们部门一定要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风气。我以前呆过一个部门,部主任几年中开会的内容就是传达台领导的讲话和要求,至于最关键的节目策划,从来就没有讨论过。当然,我们都是同情他的境遇,也不想难为他,毕竟,他这个马太小,拉不动我们这个大车。
然后,大家开始报采访的选题,讨论如何进行采访。首先是一个好人好事的选题,是关于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虽然他的家庭生活很困难,妻子*肌瘤多年,没有条件去手术,但是,出租车司机却经常助人为乐。比如,一天深夜,一个内蒙过来,因为外伤断手的患者找不到医院,他就拉着人家跑了几处医院,但是,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必须前往哈尔滨去治疗,他就连夜赶往哈尔滨。跑了三百多公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医院,这个患者及其家属还没有带钱,出租车的费用没有收回来,他反而搭上了诊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