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古代言情 > 女商(大清药wan)简介 > 女商(大清药wan)最新目录

分卷阅读57

    在险恶的大清朝,遇事三思总不是坏处。

    她飞快地权衡一,微笑道:“这要是别人,我还真得管他讨点辛苦费。但赫大人也许忘了,半年前我在广州城里发疟疾,听那个老牧师说,是借了你的药才治好的。当然,对你来说那是举手之劳,日我拉你一把,对我来说也是举手之劳,咱谁也别有心理负担。”

    赫德愣了一会,不由主点点头。

    “林小姐,”他微笑,“你真不像中国人,倒是很像我英国的淑……”

    “喂,有船来了!”林玉婵突然站起来挥手,床板猛地一沉,“是外国船!喂喂,这里这里!”

    其实那船还离得老远。但林玉婵还是假装热情,蹦蹦跳跳。

    赫德觉得这话是恭维,但她不以为然,不如就让这话噎在他嗓子眼,大家都不尴尬。

    此时天色大亮,黄浦江里的落水者个个清晰见,救援速度快了许多。一艘挂着法国旗的蒸汽轮终于看到了林玉婵所在的破床板,鸣着汽笛前来捞人。

    苏敏官拍了拍林玉婵肩膀。

    “阿妹,回见。”他脸上映着晨曦,眼中有流光溢彩,却平白显得落寞,“别忘了我提醒你的话。”

    林玉婵吃一惊,“你要……”

    苏敏官抿着嘴,不再言语。

    上次分别的时候,他婆婆妈妈嘱咐了半天,结果不十日就再见面,让他觉得一腔好心错付,决心以后再也不跟她多嘴。

    他借着洋火轮带过来的一点浪,悄无声息地滑入江中。过了一会,拴在床板上的救生圈也动脱缰,不辞而别,在扭动的浪花里漂一道诡异的直线。

    他早晚是要走的。即便如没有全国联网,广州的通缉令送不到上海,但他身份疑,不再跟官府照面。

    林玉婵怅然若失,朝那道浪花挥挥手。

    却忽然发现,腿边什的东西硬硬的。

    她伸手一触,整个人僵了一,脱就要喊:“回来……”

    细长的火`枪,枪筒上拴着一小锡筒弹药,密封得严实。他没带走。

    以他的稳妥性格,不像是遗落,倒像是有意留给她的。

    ……这算什意思,身体力行地提醒她提防身边的洋人?

    带着些许疑问,她默默将枪藏进衣襟面。

    赫德眉开眼笑,正在跟船上的水手搭话:“……没错没错,就是本人,粤海关副总税务司长。你回去以向领事先生领赏了——听着,先抬这个箱子,再把这位年轻小姐送上去,至于那个中国水手……咦?咦?……”

    *

    幸运的是,尽管挨了炮弹翻了船,赫德这一行人伤亡不大,仅有三五个重伤的,都及时安排了治疗。其余人各在旅馆将息。

    太平军的攻势昙花一现,很快被洋枪洋炮凶狠扑灭。上海有大片租界,租界里的洋人当然不愿战火烧到己身上,于是悍然破坏中立,成立“洋泾浜保卫公所”,朝廷顺势“借师助剿”,官场上一片感激赞扬之声。

    而攻城的太平军,还以为洋人为“上帝子民”,肯定支持己方,就算不开城欢迎,至也会暗中相助。

    天真冒进。失败是必然的。

    苏敏官所述的那个认敌为友、凶终隙末的剧本,在不的地方,一次又一次上演。

    *

    林玉婵倒是挺闲。赫德休息两天之后,就开始他的游说之旅,据随从说,基本上就是天天到江海关跟他上司吵架,以及拉上各个有关衙门帮他吵架。外滩边矗立的江海关大楼,比广州的粤海关还要高大气派,大厅里有柱子有穹顶,混音效果一流,从赫德来访,每天那里头都跟英国议会似的,争吵声恨不得传到对面浦东去。

    而且赫大人有个毛病,一着急,英文说不标准,时而飚稀奇古怪的爱尔兰乡音来,一屋子为英国人的绅士面面相觑,不约而地建议:“您以说中文。我有通译。”

    林玉婵作为临时工地位有限,没法跟去看热闹。

    不过到了礼拜日,例行结薪水的时候,林玉婵捧着那个纸封,觉得比往日沉些。

    悄悄打开一看,叮叮当当,她倒抽一气。

    银元一小把,数一数,一元八角。

    附工资条,上面有“鹭宾”私印,表明她现在是正式职员编制,比原先的岗位高了三级。

    赫德赌一气,不愿被中国人当成忘恩负义之徒,于是破格给她涨了工资。

    屋的女佣厨娘也都拿到工钱,兴高采烈地数完,立刻有人发现——

    “苏林氏,你拿了不钱啊!谁赏的?”

    林玉婵赶紧把银元揣袖子里,说:“我……这不是赏钱,是有人托我还的债。”

    她本地觉得不该说实话。据她所知,海关雇佣的中国人,做的大多是听差、杂役、文案之类的低等职位。更别提屈指数的几个女雇工,做饭搞卫生,谁拿过一周一块八的款。

    要是别人知道她平白加薪,难保不会现恶意的揣测。

    她想,改日得找机会跟赫财神进谏,实行工资保密制。

    女工结了薪水,商议着要去逛街。林玉婵正想观摩一沪上风貌,兴冲冲穿上鞋,一道门。

    当然,门前不忘锁上己的衣柜,那里面藏着一把枪,谁也不知道。

    --------------------

    第42章

    旅馆就在江海关旁边半里地, 按照眼的行政区划,属于公共租界。

    林玉婵恨不带上相机——这是真·十里洋场啊!老照片都还原不这风貌。

    在广州的时候,她的身份是买断妹仔, 每日奔波全因东家吩咐, 哪有闲工夫上街观光。

    而这次她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她现在是“良家妇女”, 好听点说是由人,走多远都不用担心被人抓回去。

    街巷两旁建筑密集, 有简单的洋楼, 也有两三层的中式房屋,还有不类似后来石库门的木板排屋——那是洋人开发建造、租赁给华人居住的廉租房, 小小的窗外面晾满破旧的衣衫, 见此地人密集。

    广州民风排外,洋人按规定都居住在小小的沙面租界, 德丰行这类洋行也都开在租界旁边。即便是《南京条约》签订了二十年, 洋人也不太敢单独擅入老城小巷, 生怕运气不好挨黑砖。

    上海完全不。太平军和清廷的常年战乱,在江浙一带制造了量的难民,

    一波波涌入租界避难。官府禁不住, 洋人无计施, 只接受。

    于是造成了“华夷杂处”的奇特局面。一座光鲜亮丽的小洋楼背后, 就藏着污水横流的蜗居。阳光明媚的小院里开着烧烤午餐会,厚厚的篱笆外面就是小乞丐的哀鸣。

    华人巡捕穿着西式制服, 趾高气扬地穿梭在街巷里弄。

    华人苦力身上拴着铁链, 愁眉苦脸地敲石筑路,将狭窄的中式街道拓宽成洋人马车通行的“马路”。

    行人面目模糊, 带着仿佛复制粘贴的冷漠表情,不知从何而来, 佝偻着身子,匆匆走向不知何处。

    在大清朝,活着本身就是件高风险的事。若非精准投胎在钟鸣鼎食之家,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民,他过的每一日,都有点生死随机的意味。

    就算人在家中坐,专心苟日子,哪日瘟疫袭来、流寇蹿来、饥荒扫来,谁也躲不过。

    所以,也不怪多数人周身充满浑浑噩噩的气质。毕竟,不知活到几岁,何必看得长远。

    但仔细分辨,其实还看来,这些人的眼中,还是盛着丰富的生活——限在螺狮壳里的、品滋味的小日子。他的父母妻公婆姑姐、明日的早餐、个月的白事、过年时憧憬的一套新衣……

    然而每当见到陌生人,那点微不足道的光芒迅速黯淡去,平凡的人缩回了茧壳,成为无数冷漠的时代看客的一部分。

    厨娘孙氏皱皱眉,快步绕过一群苦力,对林玉婵道:“上海洋货齐全,我要去采办点西洋香料,你随不随我来?”

    林玉婵摇摇头:“我想己走走,晚饭见。”

    孙氏:“……”

    租界里人员混杂,很有单身独行的女子。

    但转念一想,小寡妇胆大,又不在意脸面,她是海关的人,身后是万国列强撑腰,应该不会大事。

    孙氏担忧着去了。林玉婵转身撒欢。

    她抬头辨认一家家商招牌,找“义兴”两个字。

    一边找一边莫名其妙地想:“我找他干嘛?逛街找个男生帮着提东西吗?”

    大概还是担心他安全。苏大爷避难上错了船,本以为只是“珠江夜游”,谁知直接偷渡了半个中国,想必两眼一抹黑,就算此处有组织,也不知他认不认金兰鹤,别被地头蛇给欺负了。

    她走了几条街,因为不看路而绊了五六脚,都没看到半个跟“义兴”有关的商铺名字。至于两叠铜钱的标志,更是无处寻。

    她只猜测,大概天地会不在租界里落脚?

    她也不敢寻得太远,干脆转回外滩,重复着二十一世纪的游客的路线,娱乐地猜测“厨房三件套”的位置。

    满街洋货对她来说不足为奇。没走多久,她的目光忽然被一栋砖木结构洋楼吸引了。

    那洋楼门钉着黄铜牌:“North a Herald”——《北华捷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