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科幻网游 > 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简介 > 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最新目录

第191节

    皇帝看着老母亲满头白发,内心越发柔软,“儿臣不孝,平日里对母后关心太少。”

    李太后笑眯眯的,“没有的事情,若不是有皇儿,我怎么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这回母后私心,让你弟弟跟在太子身后,你别有想法。太子年轻,我怕那些外戚们把他带坏了,才让你弟弟看着些。”

    皇帝轻笑,“母后考虑的周到,有五弟看着,太子也不敢懈怠。”

    喂完了药,李太后又给儿子喂了一个蜜枣,仿佛五十多岁的儿子还是小时候那个小娃娃一样。

    在李太后的看护下,皇帝丢下了政事,一心养身体。

    太子经过了前两日的新潮澎湃,渐渐得心应手起来。等当家做主了个把月之后,太子越发迷恋这种滋味,难怪那么多人为了皇位手足相残。

    他一边告诫自己要谨慎,一边又忍不住享受权利带来的快感,同时还要忍受诚王在一边偶尔的指手画脚。

    刘文谦做了辅政王,虽然还是个侍郎,权力忽然大了起来。来攀关系的人多了,拍马屁的人多了,甚至还有人悄悄给他送礼。

    他很清楚,自己这权力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等皇兄病好后回朝,他立刻甩手不干了。

    皇帝一直不露面,外人不知道他的具体情况。有人猜测陛下病重,小动作不断。

    如周家人,真是天天恨不得给佛祖烧香,盼望皇帝早些死了。等到皇帝两个月不露面,别说周家了,连太子都开始忍不住开始有了想法。

    要是父皇能像皇祖父一样提前退位,那该多好啊。

    存了这个想法,太子一边加倍孝顺皇帝皇后,一边也有了小动作。

    往常朝臣们上奏的事情,太子会把重要的都上奏给皇帝听,皇帝会给些建议。时日久了,太子上报的事情就少了些,或者重要的事情中间掺杂了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有些事情他就自己做主了。

    皇帝仍旧继续将养身体,太子处理政事的能力有目共睹,这个儿子有能力,又是储君,连皇帝自己都在考虑,要不要提前退位算了。

    除了奏折的事情,前朝的官员任命渐渐也有些变动。比如太子的岳父升了一级,周家二老爷到外地做巡抚去了。太子为表示自己公正,孙家人也动了动。

    远在镐京的郑颂贤也感觉到了京城的变动,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他送回京城的折子上的批语变了。

    原来皇帝会写两句勉励的话,到了太子这里,就是“知道了”“可”这种简单的话,让你猜不透他的意思,到底要不要这样做。

    郑颂贤要在镐京开个官办马场,折子送上去被压了好久才送了过来,太子同意了,但没有下文,不说钱也不说人。

    郑颂贤没办法,先用钱粮想办法从胡人那里凑齐了三千匹马,然后把马场的事情押后处理。

    刘悦薇觉得太子不敞亮,既然你不想办,那我自己办了。

    她财大气粗,说开就开。

    西北这边懂马的人多,郑颂贤帮着找了几个积年的马倌,先挑了一批上好的马,再进入一批普通的马,这样既可以培育出好马,也能养出普通的马匹。

    养马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出成效的,郑颂贤假公济私一回,给老婆大开方便之门,要人给人,要公文给公文,个把月的工夫就把马场的基础事项办好了。

    太子虽然对郑颂贤开马场的事情不上心,西北军扩军的事情,他牢牢抓在了手里,还增派了一名监军。

    第116章 兄弟会帝王北巡

    对于太子派来的新监军, 西北诸人反应不一。

    此人姓王,是太子詹事府的一名官员,太子还没入主东宫时, 王大人就是太子的心腹,现在虽然在詹事府任一名小小的六品, 却深得太子看中。

    一个六品官, 倒不至于让五皇子亲自去迎接。但因为他是太子派来协助五皇子监督西北招兵之事, 五皇子也不能不理他。

    但太子这种做法让宣王一系的人多少有些不满意,王大人初来西北,自然要先去拜访上官, 五皇子并没有直接接待他,而是让郑颂贤和他先见面。

    郑颂贤虽然不负责监军,但他是地方父母官,又是和宣王穿一条裤子的人,京城来人,他头一个接见也能说得过去。这也就是太子的心腹, 若是别的六品官, 郑颂贤根本就不会理他, 让庞世渊去接头就可以。

    王大人到了知府衙门后, 一进大堂,就发现对方阵势庞大。知府、同知, 还有安抚所的李大人都在这里, 最重要的是,旁边还站着一堆身强力壮的衙役。

    王大人一个文人,最不喜动武, 知府等人在这里等他, 说明对西北官员太子殿下的敬重, 他心里还比较满意,但一堆衙役站在这里,让王大人颇为不喜。

    郑颂贤要的就是这个目的,他们在西北辛辛苦苦,眼见着事情都要做成了,太子这会子派个人来做甚?抢功劳?你都监国了,要是陛下忽然没了,你就是君王了,做君王的人,和臣子争功劳成个什么样子。

    王大人品级低,只能先行礼,“下官见过郑大人。”

    郑颂贤虚扶一把,“王大人请起,王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

    王大人又和其他二人续了礼,然后坐在了一边,“太子殿下有令,下官不得不从,以后还要劳烦诸位大人。”

    郑颂贤笑着回答,“王大人忠君爱国,本官很是佩服,陛下知道了,定然也会高兴的。”

    这这一句话,顿时让王大人无法再接口。王大人说为太子效劳,郑颂贤点醒他,陛下还好好的活着呢,你是陛下的臣子,不要坐歪了屁股。

    刘文谦早就悄悄告诉了女婿,陛下身子已经大好,为了考验太子,才一直在宫里歇着,并未完全归朝。皇帝虽然一直在休息,对朝廷的把控仍然不是太子可以比拟的。

    六部重臣虽然对太子很恭敬,但人心依然在皇帝这里。如庄大人等人,知道太子在家事上有些糊涂,凡是太子想提拔丈人家或者母族,众人虽然不会明着反对,也会尽量阻拦。

    郑颂贤知道皇帝身子没问题了,自然不会轻易对太子的人妥协,他不能明着和太子对着干,他也没有这个力量,但和这个六品官斗一斗还是可以的。

    一见面,王大人就感受到了镐京知府的敌意,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后,王大人说话就委婉了起来,“下官被朝廷指派来给宣王殿下打下手,目前对西北的事情一无所知,还请郑大人相帮。”

    郑颂贤依旧笑眯眯的,“好说,王大人只管放心,我身边的李大人,跟着殿下在西北做了几年,此次监军殿下其实只负责做个总揽,很多具体的差事都是他在负责,王大人但凡有不明白的,只管问李大人就行。”

    这话又在点醒王大人,你还不配给殿下打下手,你给李大人打下手就够了。这话原也没错,李大人现在也是六品了,但他是老人,王大人就算是太子心腹,你作为一个新人,先跟着老人学吧,别一来了就想到殿下面前占位置。

    郑颂贤连连挫败王大人的锐气,王大人也不生气。他来之前就做好了心里准备,西北之行不会太顺利,那里许多都是宣王的人,太子想插手,怕是不容易。可太子有令,刀山火海王大人也要闯。好在太子也没说让王大人做太多的事情,只管盯着宣王就行,有异常动静,即刻往京城送信。

    郑颂贤和王大人说了几句话后就走了,剩下的事情交给了李大人和庞世渊,连晚上的接风宴他都没参加,全权交给二人操办。

    回家后他就和刘悦薇说了此事。

    刘悦薇哼了一声,“三哥需要钱办马场,他就只字不提,如今眼见着五哥做出功劳了,他又不放心了,这要是以后他做了皇帝,我们还能有好日子过?”

    郑颂贤叹了口气,“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悦薇忽然小声问道,“三哥,你们这几年在西北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到底是怎么想的?”

    郑颂贤看了看四周,低声回道,“我的原意是为百姓做些事情,阴差阳错的,现在倒是和五殿下连到了一起。”

    刘悦薇有些担心,“五哥现在有些过于突出了,要是说皇伯父一直当家也就罢了,换成兄弟当家,怕是谁也容不下他。”

    郑颂贤拍了拍她的手,“娘子别急,现在不是争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和五殿下多做一些事情,以后就更方便一些。这次招兵,只要和韩总督打好了关系,以后也能借上一些力气。”

    刘悦薇吃了一惊,“韩总督可是皇伯父的人,哪个皇子他都不买账的。”

    郑颂贤看了他一眼,“这样才好,只要他忠于陛下就行。陛下一时半会康健的很,以后慢慢来,就不愁没机会。”

    刘悦薇又小声问,“五哥到底是怎么想的?以后就做个贤王?”

    郑颂贤把她揽进怀里,“这话暂时不能问,不到万不得已,五殿下不会有任何想法。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积蓄力量。财力,人脉,军权,一样都少不了。娘子以后也别问了,心里有数就行。”

    刘悦薇嗯了一声,“我晓得了。”

    王大人的到来,如同大海里扔了一颗石子,没起任何波澜。五皇子没见他,韩总督也没见他。或者说太子也没想让王大人起到什么作用,就是安插一双眼睛进来罢了,防止宣王和韩总督眉来眼去。

    再说京城里,皇帝休养了几个月之后,觉得自己养的差不多了,决定恢复上朝的日子。

    皇帝回来的第一天,刘文谦立刻撂挑子不干了。

    往常皇帝的龙椅是空的,太子的位置在皇帝下面一个台阶,刘文谦作为辅政王,在太子的旁边也设了一把椅子给他。

    听说今日皇帝回朝,刘文谦提前让人撤了那把椅子,主动站到了户部尚书吴大人后面。

    百官们见到身体健康的皇帝,满心激动,三呼万岁,正经行了三跪九叩之礼。君臣许久未见,大家先问候了皇帝龙体,皇帝也不吝溢美之词,把大伙儿都夸赞了一番。

    君臣之间说过了知心话之后,这才开始说正事。皇帝回来了,众人自然又和以前一样向皇帝汇报事情,太子又变成了以前那个只听不说的傀儡。

    中途,刘文谦多次观察太子,发现他始终面含微笑,似乎没有一丝不满。

    等众人都汇报的差不多了,皇帝笑道,“朕养病的这些日子,太子处理国事处理的很好,以后一些小事情,诸位爱卿仍旧可以奏报太子。朕老了,要将养身体。”

    太子连忙道,“父皇春秋鼎盛,如何说这样的话。父皇不在朝堂里,儿臣按下葫芦起了瓢,哪里担得起这么重的担子,还需要父皇多提点。父皇养身子的这些日子,全赖王叔和诸位大人协助,儿臣不敢居功。”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朕都知道,你也不用谦虚,功劳和苦劳都有。”就是因为太子兢兢业业,对于他提拔丈人和周家人,皇帝也并未说什么。想要马儿跑,总得喂饱了。

    诚王把椅子撤了,皇帝当场也没说什么,等下了朝之后,皇帝立刻下了道旨意,给诚王的幼子封了个镇国将军,算是对诚王这些日子的奖赏。

    刘文谦高高兴兴接了圣旨,谢了又谢,然后拎着圣旨回家了。

    魏氏喜不自禁,她就两个儿子,大儿子做了世子,小儿子按例也会有个爵位。若是等礼部按照惯例来封,还要等到典哥儿成亲才行。能提前封了,以后长大如果立了功劳,爵位还能往上提一提。一步先,到时候就能步步先。

    刘文谦提点魏氏,“明儿带着典哥儿进宫给母后请安。”

    魏氏点头,“王爷放心。”

    皇帝回朝,顿时百官臣工都心安了下来,唯一心中有波澜的就是太子了。

    从权利巅峰下来,又变成个傀儡,这滋味真的不好受。要是一直是个傀儡也就罢了,可尝过了滋味,再放弃,还不如从来没有过。

    这样再做个一二十年,太子觉得自己就算以后登基了,怕是也是个只会点头说好的应声虫。

    可皇帝身子好了,太子总不能说父皇您再去病一病。

    皇帝回朝后,郑颂贤立刻又往京城写奏折,要求在镐京开一个官办马场。西北的马场都在偏远地方,镐京这几年对马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若是能有个马场,一来可以省去从其他马场调马匹,二来也能满足镐京的发展。

    皇帝和太子一样批了个可,并写了几条命令。一是镐京马场可以从其他马场借来良种,但必须归还。二是马场的马匹只能用于官方需求,不可与民间买卖。

    当然,和圣旨一起发过去的,还有一些银子。

    郑颂贤接到银子后立刻就忙活开了,刘悦薇的民间马场已经开了几个月,他依葫芦画瓢,很快也弄了一个。

    郑颂贤不能问五皇子的心思,但他要提前把能准备的都准备好。皇子相争,哪回不要流血。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要是全等着军方的马场供应,万一有个急事,肯定是远水救不了近渴。

    五皇子也支持郑颂贤开办官方马场,还从今年边境贸易税收里面拨了一点银子给他。镐京城的发展现在和边境贸易连在了一起,很多地方的开销根本没法扯开。五皇子第一次假公济私,给郑颂贤提供了这么大额的钱财支持。

    西北的蒸蒸日上,让几位年轻人干劲越来越足。

    春去秋来,很快又到了春闱的时候。

    这一日恰逢休沐日,刘文谦和往常一样,吃了早饭后准备出门转转,刚出了大门,忽然见到一位身穿儒衫的男子站在大门前,面含微笑看着他。

    刘文谦觉得自己可能花了眼,他揉了揉眼睛,再一看,还是有些不相信。

    他问身边的随从,“本王今日吃早饭了吗?”

    随从回答,“王爷才从正院出来,和王妃以及小主子们一起吃的早饭。”

    刘文谦这才相信了眼前看到的一切,然后他的眼眶就有些红了。

    还没等他说话,对面的人先对着他行礼,“下官见过王爷。”

    刘文谦一把抱住了郑老爷,“郑大哥,你来了。”

    郑老爷起身,也回抱着他的胳膊,“下官来参加今年的春闱,刚刚入城,老三不在,珺丫头也不在,我就舔着脸来王爷这里借住了。”

    刘文谦没有回答他,而是先对随从道,“快,进去告诉王妃,青州郑大哥来了。”

    随从一溜烟跑了,刘文谦一把拉住郑老爷的手,“郑大哥,随我进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